含劇毒無解藥!男子誤食送醫「醫生無能為力」他漸漸斷氣 示警「這些食物別吃」:高溫烹煮也沒用
這些東西絕對不能吃!含有極大毒性,哪怕是反應及時送到醫院,依舊是有極大的風險,救回來的可能性也十分的渺茫。
廣州之前就有一位男子在吃了這個東西後直接中毒,送到醫院後,醫生同樣表示無能為力,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的發生。
那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?我們要怎麼規避呢?
網友熱議這也不能吃?
有人說蟾蜍有毒,吃了會死人!但也有人反駁,我小時候吃過烤蟾蜍,味道香得很,也沒見中毒啊!這兩種說法,到底哪個是真的?
3月底廣州有個男子,就回家吃到了癩蛤蟆,結果直接中毒了,雖然急急忙忙被送到醫院拚了老命救治,但是可惜的是最後還是沒能救回來。
在那天晚上這位男子先是認真把蟾蜍洗乾淨了,接著用菜刀將它剖開,把內臟去掉,在這過程中,他還特意用清水沖洗了好幾遍,就是為了把蟾蜍身上的黏液去掉。
如果是正常食材這麼處理,其實應該就可以了,但蟾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因為行動比較慢,而且又沒有像其他動物那樣的硬殼等防護手段,乾脆就演化出了化學毒素,成為了它們的主要防禦武器。
可以說你別看它就這麼小,但渾身上下都是「武器庫」,從皮膚到腺液,隨便哪個部位都暗藏「殺機」。
根據科學研究的發現,這種不起眼的小傢伙體內竟然藏著30多種劇毒物質,其中部分毒物哪怕經過極高的溫度烹飪,都無法徹底消滅。
並且這些毒素的威力可不是開玩笑的,據專家介紹,僅僅0.1克就能要了人的小命,雖然這還依舊趕不上很多毒蛇,但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已經是很大的威脅了。
很多人可能看到這裡,感覺是這位男子運氣不太好,才出現了這樣的事,其實這並不是孤例,回望過去短短幾個月,類似的悲劇一再重演。
去年十月海南一家不起眼的小飯店,竟然把蟾蜍端上了餐桌,結果三位食客中招,其中一人再也沒能回家,可想而知這對他的親人來說將會造成多大的打擊。
而更加可怕的是,目前針對蟾蜍毒素還沒有特效藥,醫生只能通過洗胃、導瀉、血液灌流等方式,盡量排出毒素,但並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夠成功脫險。
並且蟾蜍其實不是唯一潛藏的危險的動物,還有河豚這種外表憨態可掬的魚類,其實是劇毒生物,鄭先生的遭遇就是警鐘。
他誤以為河豚肉鮮美,自行處理食用朋友贈送的河豚,最終中毒身亡,河豚毒素的毒性遠超氰化物,甚至高達千倍以上,並且至今沒有有效的解毒方法,一旦中毒後果不堪設想。
春季是河豚毒性最強的時候,務必加倍注意,河豚體內各部位毒素含量不同,卵巢和肝臟毒性最高,而魚肉本身幾乎沒有毒。
儘管經過專業處理的河豚能夠安全食用,但普通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這種美味,畢竟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中毒,為了安全起見,遠離河豚才是明智的選擇,品嘗河豚的風險太高,不值得普通人冒險。
警惕不當發酵食物
除了「野味」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常菜也可能暗藏危機,黑龍江地區曾發生多起因食用酸湯子而中毒的事件令人警醒。
酸湯子是用玉米水磨發酵製成的粗麵條狀主食,東北地區人民喜愛食用,然而若在製作或儲存過程中稍有不慎,就容易產生米酵菌酸這種致命毒素。
這種毒素的可怕之處在於其極強的耐熱性,即使是100℃的沸水煮沸或高壓鍋蒸煮,也無法將其徹底清除,食用後可能危及生命。
一旦食物驗出米酵菌酸,想要去除幾乎不可能,它對肝臟、腎臟、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具有高度毒性,誤食後的死亡率非常高。
米酵菌酸容易出現在自家製作的發酵米麵食物中,因此製作和保存這類食物務必格外謹慎,一定要嚴格把控衛生狀況和存儲環境,避免米酵菌酸產生。
若不小心攝入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,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,甚至危及生命,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請務必重視食品安全。
海洋殺手的偽裝
海洋生物並非全都安全,一些看似無害的生物可能暗藏殺機,2023年有網友分享了自己在餐館的經歷頗為驚險,他發現一隻章魚身上有藍色圓圈,懷疑是劇毒的藍環章魚。
藍環章魚是名副其實的「海洋殺手」,體內藏有河豚毒素等多種劇毒物質,只需釋放極少量的毒素,大約0.5毫克就足以奪人性命,這種毒素會幹擾神經信號傳遞,導致呼吸麻痹等嚴重問題。
藍環章魚的毒性非常強,中毒後很快就會出現癥狀,而且目前沒有有效的解藥,但是大家也不必過於驚慌,藍環章魚和普通章魚在外形上有明顯的區別,很容易辨認。
藍環章魚身上有非常顯眼的藍色圓圈,這是普通章魚沒有的特徵,遇到類似的章魚時一定要格外小心,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好奇而靠近甚至觸碰它,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守護「舌尖上的安全」
想要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面對美食也要小心!千萬別再覺得吃野味能大補身體,要懂得科學飲食,野味可不是什麼天然補品,很多野生動物身上都帶著各種病菌和寄生蟲,吃它們風險太大了。
不要隨便相信那些所謂的「偏方」,很多都沒啥科學依據,這些偏方不僅治不了病,反而可能對身體有害,甚至會要人命。
買東西一定要去正規的地方,仔細看看食品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,買海鮮的時候更要留心,別買到有毒有害的品種免得吃壞肚子。
再者我們自己要掌握正確的食材處理技巧,不恰當的操作可能引發食物中毒,比如在自己製作發酵食物時,必須重視衛生狀況和存儲環境,防止有害細菌和毒素生成。
如果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的跡象,要立即停止食用可能存在問題的食物,並且保留食物樣本,立刻去看醫生接受專業診治,不要自己隨便用藥,也不要拖延治療,以免耽誤病情。
食品安全除了靠個人努力,更要加強監管,我們需要嚴厲打擊「野味」市場,對非法經營有毒有害食品的行為決不姑息一定要嚴懲。
同時我們要加大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的力度,讓大家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知識,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,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以及預防措施,共同保護我們的飲食安全。
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參與進來,共同守護「舌尖上的安全」,提醒大家食品安全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。
食品對人們來說至關重要,而安全是食品最重要的前提,讓我們一起努力,營造安全的食品環境,避免「美味」背後的隱患,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真正享受美食的樂趣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